随着8月1日的最后期限逼近,加拿大与美国之间的贸易谈判却陷入僵局。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表示,与加拿大的协商并不顺利,“他们可能就只是得交关税”,这番话再次让两国的经贸关系紧张升级。
特朗普态度强硬
距离8月1日特朗普设定的谈判期限越来越近,美国总统却在这个关键节点突然“翻脸”。
他在白宫外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:“我们和加拿大没什么进展,他们可能就是交关税吧,不是真正的谈判。”
他还表示,加拿大是少数几个没有达成贸易协议的国家之一,相比之下,美国已与欧盟、日本、菲律宾等国家谈妥了新贸易框架。
特朗普的这一表态引起加拿大政界高度警惕。
贸易部长多米尼克·勒布朗在前一天还表示,他与美国商务部长及多位参议员的会谈“令人鼓舞”。虽然难以在8月1日前签署协议,但他强调:“加拿大人希望我们争取到一个对本国工人最有利的结果,而不是为了赶时间妥协。”
目前,加美之间已有CUSMA(加美墨自由贸易协定)框架存在,该协议下的商品暂不受新关税影响。但汽车、钢铁、铝材和即将生效的铜产品关税仍对加拿大构成实质压力。
加拿大多边出击,拒绝被动挨打
面对特朗普的强势加压,加拿大并未选择妥协,而是采取了全面反制策略。
首先,加拿大政府不断推进贸易多元化战略,与欧盟、英国、东亚国家以及印度等新兴市场持续深化合作,扩大农产品、清洁能源与高科技出口。特别是在食品和农业领域,加拿大正寻求与亚洲市场建立更紧密联系,减轻对美依赖。
其中,中国成为加拿大重点拓展的合作对象之一。
加中两国近期重启了部分经贸磋商,加拿大官员多次公开表示,愿意加强与中国的农业、矿产、绿色能源等领域合作,共同应对美国挑起的高关税壁垒。在当前贸易局势不明的背景下,加拿大与中国的接触被认为是对特朗普“关税威胁”最直接的回应。
其次,加拿大国内也在强化经济“内部循环”。联邦政府与各省协作,鼓励民众购买国产商品、支持本地企业,“买加拿大货”逐渐成为社会共识。同时,多项跨省经济合作计划也在快速推进,以增强全国经济韧性。
此外,加拿大还与墨西哥强化农业与制造业方面的合作,两国正探索更紧密的产业协同机制。这不仅有助于巩固北美内部供应链,也为加拿大提供了美国之外的新支点。
面对美国施压,加拿大有底气说“不”
特朗普此轮操作可以说是典型的“极限施压”,甚至不惜抛出“谈不拢就开征高关税”的终极威胁,试图逼迫加拿大让步。但这一次,加拿大显然不打算配合美国剧本。
首先是总理马克·卡尼的立场十分明确:“我们不会接受对加拿大不利的协议。”在与各省省长的会谈中,他强调协议必须具备三个要素——
保护加拿大工人、维护国家主权、保持未来政策空间——否则宁可不签。
其次,是加拿大政坛的空前团结。无论是联邦政府,还是来自不同政党的各省领导人,都在当前局势下展现出一致立场:对外坚决不让步,对内稳住民心。这样的内部团结成为加拿大应对危机的重要基础。
最后,从国际视角来看,特朗普此举虽在短期内制造谈判优势,却也使多个国家更加倾向与加拿大合作。目前,加拿大已成为多个国际组织争相拉拢的对象,在新能源、清洁科技、农业、高教合作等领域吸引了大量投资和贸易意向。
相比之下,美国的贸易霸权政策,反而逐渐削弱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信任度。
可以预见的是,即便8月1日谈判无果,加拿大也不会轻易妥协。如果协议无法保障国家利益,那么不签就是对本国最负责任的选择。
这场美加贸易博弈,既是特朗普对外政策的延续,也是加拿大在新全球格局中的一次考验。
目前看来,8月1日前要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不大,而如果特朗普强征关税,加拿大是否反击、如何反击,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关键。
更深层次的问题是:如果美国未来继续推行“交易优先、谈判靠边”的外交路线,加拿大是否准备好,走出一个更具独立性的经贸战略?
这不只是一次谈判的胜负,更是国家战略的转折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