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刚刚结束的澳大利亚大选中,现任总理安东尼·阿尔巴尼斯(Anthony Albanese)率领工党成功连任,打破了“执政魔咒”,成为 20 多年来首位在首个任期后再次当选的总理。
尽管官方点票仍在进行,但结果已无悬念。工党将大幅扩大在国会的席位,而保守派自由党—国家党联盟则在全国范围内遭遇惨败。

工党赢得压倒性优势
阿尔巴尼斯在胜选演讲中表示,他的连任代表了选民对“平等、善良和公平机会”的支持。他强调,工党政府将继续改善民生,包括降低医疗费用、帮助澳洲家庭买得起房子,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上投入更多。
据澳洲广播公司(ABC)预测:
- 工党预计将获得 86 个席位,增加 9 席;
- 自由党—国家党联盟约 40 个席位,创下近年来最差成绩;
- 绿党仅获 1-2 席,支持率明显下降;
- 大部分“Teal”独立候选人成功连任。
英国首相施纪贤和美国国务卿马可·卢比奥也第一时间发来祝贺,表示期待深化与澳洲的合作。

达顿惨败,失去议席
反对党领袖彼得·达顿(Peter Dutton)在这次大选中不仅带领联盟惨败,甚至失去了自己掌握了 24 年的迪克森议席,败给工党候选人阿莉·法兰斯(Ali France)。
达顿在败选演讲中坦言:“我热爱这个国家,并为之奋斗不懈。但我们在这次选举中被对手定义,这并不是我们的真实面貌。不过我们会重建,因为我们清楚自己的信念与价值观。”
分析人士认为,达顿输掉选举并非偶然。他的竞选充满混乱:在生活成本、移民和公共开支等关键议题上反复摇摆,甚至出现“把足球踢到摄影师头上”的尴尬失误,让反对党的形象严重受损。
选举的焦点与民意转变
此次五周的选战中,生活成本危机是最大焦点。医疗费用和住房负担让选民倍感压力。同时,国际因素也深刻影响了选情,尤其是“如何应对特朗普”的议题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重点。
许多选民将达顿视为“澳洲版特朗普”。尽管他试图在移民和对华政策上与美国区分,但仍未能摆脱负面印象。前总理特恩布尔直言,达顿打了一场“非常特朗普式的选战”,而美国总统的政治风格则深刻影响了澳洲选民的判断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大选前,阿尔巴尼斯的支持率一度跌至历史低点,原因包括全球经济困境、住房危机,以及“原住民之声”公投失败带来的政治打击。外界普遍认为他难以连任,但最终,稳定与中间路线赢得了选民的青睐。
“原住民之声”后的反思
阿尔巴尼斯在演讲中强调了与原住民和解的重要性。他表示,缩小原住民与非原住民之间的差距,将让澳大利亚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国家。
这被视为对 2023 年“原住民之声”公投失败的回应。该公投原本旨在修改宪法,以承认原住民地位并设立咨询机构,但最终以压倒性结果遭否决。许多原住民至今仍感到被边缘化和忽视。

工党的挑战与未来
此次胜选标志着澳大利亚选民在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下,选择了继续稳定,而不是冒险更换政府。
政治分析人士指出,工党在竞选期间采取了“中间路线”,并未提出过于激进的政策,而是让选民把焦点集中在反对党的弱点上。这种谨慎的策略帮助工党赢得选举,但未来能否真正推动改革,还要看阿尔巴尼斯政府是否敢于“更勇敢”。
正如一位学者所说:“这是他们选择的竞选道路,也为他们带来了胜利。但现在的问题是:工党是否会真正利用手中的权力,去实现有意义的改变?”